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城西10公里的清凉山北侧约500米范围内的立体岩面上,处于312国道旁。

大佛寺石窟共开凿136窟,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石窟群分6部分:中心部分为大佛窟; 东侧为千佛洞,再东为东石阁; 西侧为罗汉洞,再西为庆福寺,最西侧为西石阁。现存有大小窟、龛361个,造像1498尊。东部87窟称为“东崖”;中部12窟称为“中崖”,即“明镜台”;西部8窟称为“西崖”。东崖和中崖洞窟比较密集。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是“大佛窟”。


大佛窟的造像

大佛窟位于整个石窟群的中心,掩蔽在山崖之中,洞窟室内平面近似半圆形,面积300平方米,南北长18米,东西宽34.50米,高31米。窟内造像有70龛共1001尊。窟内主体造像为彩绘石胎泥塑的一佛二菩萨,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最大佛像为阿弥陀佛,高20米、宽10米,仅佛的手指就长达2米。佛身躯体伟岸、高大壮观。整尊大佛盘腿端坐于幽深空灵的巨大石窟正中,螺髻罩顶、方脸垂耳、袒胸披衣,腰下系结佩带两条,台基为莲花座。大佛姿态自然,肌肉丰健,面容威严端庄。丹眉朱唇,双目慈祥有神,微微向下俯视。他的左臂下垂,左手搭膝;右臂上弯,右手直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作说法印。大佛的头光和背光就崖雕刻而成,从下向上略向前倾斜。头光为8个同心圆,内饰以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外周浮雕坐佛7尊,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周围雕成火焰纹和云朵。背光边浮雕飞舞在碧空中的19尊飞天,大都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跣足。头光和背光整体雕刻极为精美。

大佛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菩萨立像,其中左胁侍为观音, 右胁侍为大势至,身高均达17.5米。观音菩萨螺髻高竖,头戴宝冠,前顶站一小佛;面色洁莹,颈系璎珞,双手结印相;身披天衣,赤脚踏九品莲台。大势至菩萨曲眉丰顔,天冠束发,头顶一玉脂净瓶;披巾绕肩,长裙曳地,左手结手相,右手提衣;赤双脚站九品莲台之上。两尊菩萨亦有精美的头光和背光,花枝缠绕,灵光幅焰,表示法力和威仪。两尊菩萨塑像神情端庄,体态文静,刀法简练,造型优美,与大佛的宏伟高大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组完美画面。

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代所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重新修葺而成,楼高32米。第一、二层用条砖平砌,顶部为六角攒尖项。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垒砌三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有“明镜台”三字。三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从此可以看到大佛窟的所有雕像。大佛洞内光线明朗,便于礼佛者瞻仰,使大佛洞内诸造像以最好的光线和最佳的角度呈现在礼佛者面前。自第三层以上全部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

大佛寺,战争的纪念地

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石,雕石为像,架木为楼,凌空飞阁,气势磅磗,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大佛寺石窟具有陕西地区石窟所在位置的共同特点,即都处在关中平原北面的主要道路,并且是在重要的军事通道上,这些地方唐代都有战争,其中有的还是重大战役。大佛寺石窟就是有重要军事战役的地方。

     大佛窟开创于唐朝建国之初,当时的名称为“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下的邠州浅水源大战和五陇阪大战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石窟寺院之一。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唐帝国建国的第一年(618年),割据甘肃东部一带的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领大军进逼唐朝的首都长安城,秦王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带领八总管兵力前往抗击。从7月到11月间,两军大战于关中西部地区,经过数次的交锋,最终以李世民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当年作战的主要地区,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彬县一带。李世民为了悼念死难的将士,特地在邠州修建了一座应福寺,也就是今天的彬县大佛寺石窟。此地是浅水原大战中第一个又是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战役纪念地,正所谓首战告捷,所以这次战役成败关系重大。大佛寺不但是战争纪念地,更为李世民在之后战役中取得一次次胜利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应福寺”的名称沿用至宋代,到北宋仁宗皇帝为他的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又改名为“庆寿寺”。至迟从明景泰元年(1450年)开始,因为其中雕刻了高达20米的大坐佛而被老百姓称为大佛寺并沿用至今。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唐庆寿寺,在邠州西二十里官道旁,贞观二年建”。大佛窟内大佛背光处刻有题记,为篆体竖书“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据李松《彬县大佛开凿时间新考》一文中探讨论证大佛窟真正开凿动工时间是唐武德元年(618年)11月13日,当时薛仁杲刚刚率众投降,李世民在邠州正沉浸于战争胜利之中的日子。贞观二年(628年)11月13日当为完工之日,说明了大佛窟的建造了整整十年。自大佛窟竣工的唐贞观二年,距今已有1384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所洞窟,虽历经唐以降历代多次修饰妆銮,但仍未损耗大佛原有的魁伟造型。

大佛寺石窟,初唐佛教艺术风格的代表

佛教在东汉之初已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石窟也就应运而生,自南北朝以来,开凿佛家石窟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最早的是始凿于3世纪的新疆龟兹石窟。3世纪中后期,敦煌石窟就有开凿的早期记录。其中彬县大佛寺石窟是我国初唐时期建造的石窟寺之一。大佛寺的大佛石窟作为初唐石窟艺术的典型,是南北朝到盛唐时期的过渡阶段,它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特点,题材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是以佛为中心和菩萨、护法等造像为主,但在继承了南北朝佛教传统艺术的同时,又融合了汉民族固有的艺术色彩,个性鲜明,面容方圆适宜,更趋于丰满;高发髻,显得雍容端庄,使造像更加雄劲生动,柔和自然,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在雕塑技法上,创造了中凹边高和反直平阶梯式圆线条的雕刻手法,使线条更加圆润、活泼、流畅,塑像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明代《陕西县志·彬县卷》称彬县大佛为“关中第一奇观”;于右任先生在回忆录中记载彬县大佛为“陕西第一大佛”。彬县大佛石窟保存着典型初唐时期的石窟造像作品,是中国现存唐代的一处珍贵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顶峰时期的初唐佛教艺术风格的代表,其影响不仅涉及龙门、敦煌等地,还可远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因为它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出发点——长安的中央艺术形式的直接体现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青认为:彬县大佛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以及佛教石雕艺术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

如今,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已建立了大佛寺石窟博物馆。彬县大佛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处亮丽的景点,等待人们瞻仰大佛雄壮的身姿,从而生出向善向美的精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