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人们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觉得难以回答,我的成长、求学、工作阶段,在东南和南部的几个城市间流连。这些地方的文化在我身上都有印记,而关于海洋文化的争鸣,也促使我思考这一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意义。
不能忘却大陆的海洋文化
中国东部,世博会在上海火热上市,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上海是新海上丝绸之路的龙头。与此同时,中国西疆,国家提出让新疆跨越式发展,为东部的发展建好稳定的后方战略基地,承接陆路丝绸之路的历史铭记。这东西向的呼应,凸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纵观历史,可见中国的海洋文化深深打上了中国大陆文化的烙印。
中原的大陆文化形塑了中国的海洋文化
自西欧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使得海途重要性日显,西方学者把这一背后的文化类型归结为海洋文化。当我们引进这一概念时,不是以放之于四海的标准套用这个名词,而要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理解,中国式海洋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伸。
中国式海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版图的扩张和稳固,也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而在当今更蕴含了东西部交流,以及南北部对话的议题。
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当炎黄部落联盟开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已达百越之地,而地处江南的吴越则最先感受先进文化的沐涤。越国的先王出自夏朝,和越族人共建越国,勾践时和中原诸国互动,成为春秋霸主之一。越国被楚国灭后,越国王族在现温州地方建立了东瓯,在福建地方建立了闽越等国。中原文化借助越国苗裔向百越地扩散。
秦朝时,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命50万大军经略百越,在岭南设郡,中原先进文化进入,按中原模式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推行汉字。在闽越设置闽中郡。汉朝开始,这里更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典章制度和中原一体,一部分中原人士进入百越和百越混住,形成当今本地汉族的前身,一部分百越人士迁入临近的中原地区。实现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融。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衣冠南渡,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唐高宗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上万人入闽,巩固统治。以后南宋时期的北方战乱,都促使大批北方民众到达南方海边,进一步和南方民众融合。南部民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而在一系列大规模人口迁移中,中原文化带来了语言、制度、技术、生活方式。由此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当今的独具特色的南方文化的雏形。包括,江浙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闽南文化。
背靠中原文化的海洋文化也成了中原文化的桥头堡垒,近之台湾、海南等岛屿。并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南部沿海沿海绵延千年的通商口岸,向中西亚交流了器物。在东南亚,越南成了儒家文化圈的一员,而沿海侨民背井离乡向东南亚的岛国迁移,并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方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海洋文化对大陆文化的反哺
当地大物博的中原文明扩展的时候,海洋文明也对大陆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其实大陆文化本身也在吸纳中成长,北方各民族进入中原后,带来了语言,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模式,为中原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南方的海洋文化也是对这个文化体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海洋文化是大陆文化的桥头堡,不但是桥头,还是堡垒。